文化創意加值學習

文化創意加值學習

本計畫以「宜蘭就是一座學習型城市」與「知識平權」為主軸概念,以宜蘭縣境內的歷史性環境為終身學習場域,試圖建立新型態終身學習策略。

首先,藉由「縣民研究員」工作坊的試辦,讓生活在宜蘭這座學習型城市中的民眾可以成為宜蘭地方知識探究與建構的主角,而非僅只是被動式地接受他人所授與的知識,可視為是終身教育的「翻轉教學」。其次,則是以「縣民研究員」為基礎,將蒐集到之地方知識進行彙整與主題分類,並透過「宜蘭地方知識主題學習遊程」規劃技巧的講授與實務操作,培育可以透過規劃執行宜蘭地方知識主題遊程傳遞地方知識與在地文化的講師。第三,將「以地方知識為核心的文化旅行」視為是一種「策展」,展示的主題與內容即是「地方」,規劃4條具宜蘭地方特色文化主題的學習型體驗遊程,讓民眾透過身體感官與心靈思維在真實環境中的體驗來進行學習。

計畫亮點:

  • 以宜蘭縣全境之歷史性環境為終身學習的一座學校,將地方知識與民眾的日常文化生活密切融合。
  • 強調知識平權,民眾可運用自由取用的各種線上資料庫,以及初階的田野調查方法,扮演探究與建構地方知識的重要角色,成為「縣民研究員」。
  • 重視地方知識的轉譯應用,一方面協助地方青年返鄉創業,另方面支持地方教師建立以地方知識為主軸的地方學課程。

111年度計畫成效:

執行成效內容說明
縣民研究員田野實作工作坊舉辦三場,主題與參加人數:(共56人) 1 在線上找尋在地故事/在寺廟中找尋地方故事:羅東震安宮田野實作(16人) 2 老地圖與舊地名中的地方知識/循著水圳踏尋地方故事:羅東月眉圳田野實作(22人) 3 田野調查as實境解謎/羅東西門外浮崙歷史空間實境解謎(18人)
地方知識轉譯應用工作坊舉辦四場,主題與參加人數:(共67人) 1 「北投說書人」林智海:原來在地故事就在我們的身上-田野調查練習工作坊/故事沉浸式體驗轉化工作坊(17人) 2 「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游雅帆:為何而戰?案例分享/核心價值如何與日常相遇(16人) 3 「在一起地域循環設計」許赫:地方設計的實踐:故事換住.書店與蜂蜜銀行計畫/「注腳雙溪」簡淑慧:我在雙溪,社造創生-老文化.新綠金(14人) 4 「棲地田野傳習所」李柏賢:用一所學校跟地方一起發展:共榮的金水礦山與棲地田野傳習所/「雨都漫步」蘇筱嵐:文化旅遊在在地實踐(20人)
地方知識小旅行(旅學)舉辦四場,主題與參加人數:(共77人) 1 大河彎彎-尋覓冬山河舊河道的吉光片羽(19人) 2. 宜蘭勁水-漫行在蘭陽湧泉之境(19人) 3 宜蘭橋事-聆聽跨越世代記憶的老橋故事(17人) 4 頭圍靜波-走讀李榮春的文學劇場(22人)

縣民研究員工作坊「在線上找尋在地故事」,在旅人書店的室內課程講授。
縣民研究員工作坊「在寺廟中找尋地方故事:
羅東震安宮田野實作」,學員在羅東震安宮進行田野實作情形。
縣民研究員工作坊「循著水圳踏查地方歷史:羅東月眉圳田野實作」,學員探查貫穿羅東市街中心的月眉圳。
縣民研究員工作坊「羅東西門浮崙歷史空間實境解謎」,學員藉由實境解謎感受田野調查情境與學習田野調查方法。
地方知識轉譯應用工作坊「北投說書人」林智海老師帶領學員如何透過與民眾認識交談做在地田野調查。
地方知識轉譯應用工作坊「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游雅帆老師向學員介紹社區阿媽如何用編織繪本訴說生命故事。
地方知識轉譯應用工作坊「注腳雙溪」簡淑慧老師以呈現雙溪四季特色之創生飯包為例,分享地方文化轉譯經驗。
地方知識轉譯應用工作坊「棲地田野傳習所」李柏賢老師講述其創造一座「在地知識傳承與學習」學校的策略。
地方知識小旅行「大河彎彎-尋覓冬山河舊河道的吉光片羽」,講師與學員在冬山河舊河道秘境合影。
地方知識小旅行「大河彎彎-尋覓冬山河舊河道的吉光片羽」,在珍珠里簡舊社橄欖腳橋仍可發現噶瑪蘭族陶片。
地方知識小旅行「宜蘭勁水-漫行在蘭陽湧泉之境」,講師與學員們在羌仔連埤湧泉圳合影。
地方知識小旅行「頭圍靜波-走讀李榮春的文學劇場」,講師在李榮春文學館中述說李榮春的文學生命故事。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