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加值學習

宜蘭的傳統工藝與民俗活動

1812(清嘉慶17)年,清政府正式設立噶瑪蘭廳,官署、祠廟、民宅的大量興築,吸引了各地技藝精湛的藝師來到宜蘭執業,並在宜蘭定居下來,使得宜蘭地區迄今仍有不少已傳承數代的傳統工藝保存者。進入近現代工商業社會後,這些藝師逐漸沒落,但近十餘年來,宜蘭縣政府、鄂王社區與許多協力單位(包括本校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共同努力,以「蘭城百工」為主題,發掘、紀錄、保存並傳承、創新這些傳統工藝。延續「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的理念,將分佈在舊城區的百工藝師的工作場域即視為是博物館,由公部門出資規劃其部分工作場域,協助典藏與展示。看到藝師真實工作或創作的情景,還可以走進去與藝師對話甚至共創。此外,匠師博物館在硬體或視覺意象上的重塑,也是由不同工種的藝師相互合作進行「文化創生」。在傳統社會,廟宇就是學校,是一座學習群體生活與人際倫理關係的學校;在當代社會,廟宇就是一座博物館,具有豐富的有形文化資產(建築與文物)外,更有豐厚的無形文化資產。這些屬於在地的文化不是用靜態的觀展方式去認識,而是應該用身體實地去體驗。

 
二結王公過火前的抓乩童冬山八寶掛貫,宜蘭縣政府教育處環教輔導團以考古鑽孔工具讓孩童自己做自己的「貫」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